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一例外都会遇见许多老师。他们或教授一门知识,或传授一项技艺,对个体的成长与完善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类的知识与文化本漫无边际,老师就如文明经纬交汇点的指南针,指引我们回溯古今,望见未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老师对我们的成长意味着什么?8月2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一直以来,教育惩戒权话题备受关注,一边是教师管不了、不敢管,教师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一边是个别教师以体罚代替教育惩戒,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引发社会质疑、损害家校关系。将教育惩戒权纳入法治轨道,能更好地保障教师的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发挥教育惩戒的积极作用,让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作用发挥更有保障。从教育的健康发展讲,教师应当是有力的。这种有力,一方面体现为教师在讲授自己所任科目内容时的自信与从容,体现为充分的知识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厚积薄发。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学生违背课堂秩序、教学秩序行为的强有力的约束能力上。“万世师表”孔子,看到宰予大白天睡觉,也会通过严厉批评“朽木不可雕也”,来纠正宰予的学习态度,这正是教育惩戒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见,教师需要被赋予以合理手段维持课堂秩序、教学秩序的权力,这是师道尊严的内在要求;而从更普遍的角度看,更是对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的维护。当然,在着力破除教育者“无力感”的同时,我们也呼唤师生间、家校间更多相互的尊重与信任。几千年来,无论是古人郑重其事的拜师礼,还是今天学生们精心准备送给老师的贺卡、感谢信,无不体现出尊师重教的美德在民族血脉里的传承,同时也是对师道力量的尊重。对于今天的老师而言,以积极的心态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造性,同样是现代师生关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明确指引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方向。教育家精神,是让学生自在而又不至于迷茫的因材施教。最近,伴随《黑神话:悟空》的大热,菩提祖师与孙悟空的师生关系再度被提及: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而言,都会期望遇见一位菩提老祖那样的老师,能够因材施教地教会你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让你获得足以应付九九八十一难的真本事。教育家精神,是对学生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托举与引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参就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成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重要内容。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当教育者拥有宽广胸怀与长远眼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想就一定能成为现实。“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们已经飞过。”时间或许会改变许多东西,曾经朝夕相处的师生也可能互相遗忘了姓名,但老师们的一堂堂课,那些被老师掰开揉碎教授的知识与教诲,终将伴随学生一生。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开宗明义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胸怀理想、敢于梦想的人。“人民教育家”于漪在谈到自己躬耕语文教育70多年的心得时说:“做平凡的工作,要有一盏理想信念的明灯,要有切实的言行,这样才能把生命中最精彩的能量发掘出来。”正是千千万万教师甘于平凡的岗位、甘于默默地奉献,才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敢于追梦的我们。
我们要培养的,是胸怀祖国、立场坚定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民族复兴的火炬终将传到如今的学生们手中,而当他们接过这项历史的使命时,应当能够自信地说出“我准备好了”。
我们要培养的,是品德高尚、明辨是非的人。众多研究表明,学习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老师无疑是学生乃至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模仿的对象。如果老师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自己教给学生的道理与品行规范,将比课堂上反复地言说更具说服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每一位老师都是真善美的践行者,美好与和谐的种子必将更为茁壮地成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愿师道不孤、弦歌不辍,也向天下所有的老师们道一声:节日快乐!